联合国刚通过谴责伊朗核活动的决议,紧接着第二天东方财富配资,以色列的炸弹便迅速落到了伊朗的核设施上。这一出“今日决议、明日开火”的操作,看似是精心编排的战争剧本,让人忍不住调侃:“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投票箱刚关上,内塔尼亚胡的导弹发射键就按下了。”国际法的纸面规定,转眼就成了战争中的实战指南。
6月12日,国际原子能机构以19票赞成、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决议,认定伊朗“近20年来首次违反核不扩散义务”。这份决议像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,精准地揭开了伊朗核问题的伤疤:它指出,伊朗自2019年起,曾多次隐瞒未申报核设施中的铀痕迹,而且始终拒绝解释这些铀残留与早期核武器计划的关系。西方外交官集中精力咬住了一个关键指控——这些铀痕迹可能是伊朗2003年前秘密研发核武器的铁证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对于以色列来说,这份决议绝非仅仅一纸谴责。随着以色列空袭行动代号“狮雄狮之力”实施,国防部长卡茨直言,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结论证明伊朗的核威胁已经逼近“无法回头”的地步。更微妙的是,决议中“促请会员国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履约”的模糊条款,被以色列解读为“军事干预的合法通道”。联合国大会本应用于约束冲突的停火决议,竟然变成了以色列发动战争的“通行证”。
中俄两国投下反对票时,早就发出了警告:“政治工具化的决议只会点燃战火。”中国代表李松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上明确指出,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才是这场危机的根源,而单纯的制裁和压力只会让伊朗更接近核武器的门槛。然而,当以色列战机如鬼魅般袭向纳坦兹核设施时,联合国的会议室里只留下了凌乱的文件和空虚的承诺,法律条文在飞来的导弹面前显得薄弱无力。
这次以色列发动突袭,背后有三道“不得不打”的催命符。首先是核威胁的倒计时。伊朗手中紧握着408公斤丰度达到60%的浓缩铀,距离武器级90%浓度只差一步。以色列情报部门已经评估出:“伊朗新型IR-6离心机效率提升了五倍,地下核设施的防炸能力远超预期,若继续发展,制造核弹仅需四个月。”内塔尼亚胡在电视讲话中直接指出,伊朗每天生产1公斤铀,意味着以色列距离灭国的日子就近一天。这种“末日时钟”般的焦虑,使得先发制成为了以色列的生死攸关之举。
第二道催命符是历史经验的沉重阴影。1981年东方财富配资,以色列摧毁了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,2007年,再次摧毁叙利亚代尔祖尔的核设施。这两场“外科手术式打击”的成功,早已深深印刻在以色列的战争基因中。军方内部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萨达姆和巴沙尔的下场证明,炸掉核设施能带来至少30年的安全。”如今,面对伊朗的核威胁,以色列军方将领再度看向伊朗地图时,脑海中或许浮现的正是同一个念头:把哈梅内伊政权轰进历史的尘封角落。
第三道催命符则是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绝境。贪腐官司缠身、极右翼盟友倒戈、加沙人质危机未解——这位以色列首位在任时面临审判的总理,急需一场战争,来转移民众视线,缓解民怨。在袭击前48小时,特朗普曾公开警告:“以色列可能会采取行动”,这一预警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刷屏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朗普曾反对以色列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,但当局势愈加紧迫时,显然以色列早已不再理会特朗普的意见。与此同时,内塔尼亚胡的潜台词清晰可见:当安全局势不再可控时,就必须赌上战争的筹码来扭转局面。这一举动,带着极大的冒险气息和悲凉感。
而伊朗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。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宣称“敌人将后悔”,不到6小时,伊朗便动用了数百架无人机,向特拉维夫发起攻击。但最危险的信号,藏在伊朗的两项反制措施中——宣布建设第三座浓缩铀工厂,并部署先进离心机,明显是在警告国际原子能机构:“你们越逼我,我离核弹就越近。”伊朗的报复,不单是为了显示实力,更为了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。毕竟,这个神权政体的统治基础就在于“反美抗以”,若在国内遭遇外部袭击却选择忍气吞声,势必会激发世俗派的反弹,甚至可能导致教士政权的倒台。
在遭受攻击后,伊朗外交部迅速发声,指责美国是“同谋”,并将S-300防空导弹部署在核设施附近。这一举动,既是为了振奋民心,也是为了在地区范围内展示其强硬态度,巩固其国内的权威。而更棘手的局面还在于地区代理人的活跃。胡塞武装公开表示“已锁定以色列港口”,真主党也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开火,伊拉克民兵甚至喊话“随时参战”。一旦这些“抵抗之弧”的代理人群体联合行动,以色列将不得不应对多线作战,铁穹防空系统的拦截率可能暴跌,红海航道如果被封锁,全球油价将飙升至不可控制的程度。中东的火药桶,已经在微弱的火星中悄然燃烧。
与1981年不同,2025年的中东局势已经大为不同。伊朗的导弹如今能够覆盖美国的军事基地,沙特的6000亿美元协议也在重塑地缘政治格局,俄罗斯的缺席则使得代理战争变得更加难以预测。与此同时,美国一方面向以色列提供弹药,另一方面撤侨的运输机却与前者在机场擦肩而过,这一幕成为当代中东局势的生动隐喻——有人点燃火种,有人浇油,但无一人真正愿意扑灭火焰。
尽管以色列有着充分的开战理由,但也无法掩盖一个残酷的现实:当联合国决议成为了战争的“法理包装纸”,当自卫权膨胀为“想打谁就打谁”,中东距离全面战争的爆发,仅差一记致命的误判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