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个月前盟配资,克尔瑞《202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风险控制》测评榜单新鲜出炉,中海地产稳坐榜首,路劲地产紧随其后,位列第二。
这家规模不大的房企,连续三十年位列外资房企第一名,连续四年位列上市房企风险控制第二名,业内一片赞誉。
但仅仅三个月后,一纸公告如惊雷炸响:
8月13日,路劲基建有限公司正式确认,无法支付2029年7月到期美元债的应付利息,交叉违约条款触发,宣告债务违约。
这份“风险控制五强”的荣誉证书,此刻成了最刺眼的讽刺——掌声未歇,耳光已至。
路劲全称为路劲基建有限公司,创始人为单伟豹,1946年生于上海,16岁随父母移居香港,1982年开始在内地投资,涉及建筑材料、石矿、公路建设等领域。
1994年,单伟豹创立路劲,精准切入当时炙手可热的大陆收费公路业务,仅用两年,路劲就实现了在港上市,成为首家打破香港上市需三年业绩纪录的公司。
此后十年,路劲的收费公路网络如血脉般延伸至全国,攻城略地,势不可挡,“香港公路王”的名号响彻业界。收费站的滚滚财源,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基建帝国。
2003年,由于内地经济日渐发达,地方政府对公路项目态度转变,投资回报被大幅压缩,路劲的核心业务遭遇天花板。
在此背景下,路劲通过收购隽御地产盟配资,更名路劲地产,正式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。
起初,路劲主要凭借手中大量公路收费项目,在地方政府“以地代资”收回公路权益的情况下获取土地,但规模始终难以实现突破。
真正让路劲“一战成名”的,是2006年那场轰动业界的“蛇吞象”收购。
彼时,孙宏斌创立的顺驰集团因激进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,风雨飘摇。路劲以“白衣骑士”姿态出现,以12.8亿元拿下顺驰55%控股权。签约仪式上,孙宏斌直言:
路劲捡了个便宜。
次年1月,路劲再砸13亿港元收购顺驰近40%股份,持股比例推高至94.74%。
通过这次收购,路劲一举获得顺驰在国内16个城市的39个项目,1250万平米的土储,实现了从公路基建商向全国性开发商的华丽转身。
然而,这笔表面风光的交易下则暗藏毒刺,顺驰遗留的工程欠款、违约纠纷、隐性债务如沼泽般深不可测。
前前后后用了差不多七八年时间,路劲才彻底理清顺驰的官司及债务问题,直至2011年才扭亏为盈,期间耗费大量元气。路劲老板单伟豹曾说:
收购顺驰让我累得半死。
极具讽刺的是盟配资,当路劲深陷顺驰泥潭时,孙宏斌另起炉灶的融创中国却一路高歌猛进: 2010年成功上市,2017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大关。
昔日“被拯救者”绝尘而去,“拯救者”却步履维艰。清理完顺驰遗毒后,路劲确立了“稳字当头”的发展基调。即便在2016-2021年地产狂飙突进的“黄金时代”,路劲也显得异常克制。
销售业绩从2017年的200多亿缓慢爬升至2021年的500多亿,在一众激进的千亿房企中,堪称“佛系”。
这份“保守”在行业上行期是短板,但在暴风雨来临时却成了暂时的救生筏。
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引爆行业雪崩,众多高杠杆房企应声倒地,路劲凭借相对健康的财务结构(三线未踩的“绿档”)展现出罕见韧性,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“稳健合规的典范”。
然而,寒冬的持续远超预期。 2022年,路劲营收骤降至171.56亿港元,同比暴跌30.5%,更录得母公司净亏损4.95亿港元,止盈转亏的警报凄厉拉响。
为求生,路劲被迫“断臂”,大幅降价抛售存货,断然减少土地投资,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债务。
2022年全年仅在内地新增2宗宅地(上海1宗权益比11.25%,北京1宗权益比49%),近乎“躺平”。
另外,路劲2022年共偿还了101.14亿港元贷款,2023年仍有98.7亿港元的银行及其他贷款到期。而截至2022年底,其现金及现金等值仅73.7亿港元。
这也导致路劲从三线未踩的“绿档”阵营,降级进入“黄档”梯队。
保守策略的双刃剑效应在长周期衰退中显露无遗: 缺乏充足优质土储支撑后续开发销售,降价跑量进一步侵蚀利润,现金池加速枯竭。
2023年,路劲亏损额猛增至37.61亿元;2024年虽略收窄至33.08亿元,但两年累计巨亏超70亿元,耗尽最后元气。
此次涉及的五只美元债总额高达14亿美元,到期时间分布在2028至2030年间,利率从5.125%至6.7%不等。
路劲坦言:市场深度低迷、境内资金无法出境、香港楼市崩跌……多重绞杀下,流动性彻底枯竭。
在这几年哀鸿遍野的地产裁员潮中,路劲区别于其他的房企,是为数不多的合规房企,是不少地产人中的良心”东家“。
当同行普遍上演“暴力裁员”(欠薪、克扣赔偿、威逼签字)的戏码时,路劲即使自身深陷债务危机、现金流极度紧张,依然严格履行N+1的法定裁员赔偿。
对于近两年被裁的地产人而言,能拿到足额补偿已是奢望,路劲此举堪称“业界良心”。
“至少走得有尊严,给了缓冲期去找工作。”一位2024年被裁的路劲前员工坦言。
这份“良心”,是崩塌时代里令人心酸的注脚,它无法扭转大厦将倾的结局,却让这场失败退场保留了些许人性的余温。
作为一个在香港上市 30 年的老牌房企,扛到现在还是倒下了,有点唏嘘,但也说明行业逻辑已彻底颠覆,在漫长的寒冬里,攥紧每一分现金流,是活下去是唯一的、也是最伟大的战略。
诚利和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